医改,是刚刚结束的两会代表委员们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对此问题,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卫生厅厅长王咏红认为,医改难题最重要的是,必须加快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医疗保健领域。
政府主要是管基本、托好底,对非基本的医疗保健需求,要让给市场去做。”据王咏红介绍,江苏民办医院已占医院总数的29.6%,床位数占18.5%,其中上规模有特色的民办三级医院已经有了12家。
更关键的是,“江苏公办医院和民办医院在医保定点和医生的职称晋升方面都是一视同仁。”王咏红说,2013年,江苏有两家民办医院的重点专科,列入了国家重点临床专科的建设,而且财政也给予了很大扶持。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疾控局艾滋病专家组成员王健认为,医改的最终目的“第一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二是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第三则是充分发挥医生的积极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中国式”的医改办法,在王健看来就是现在正在做的“医药分开”“多点执业”“分级诊疗”等一系列工作,“这些方法都是值得探索的,但真正执行起来不是很容易。”
“稍微有点名气的医生每天要看50个病人,怎么可能容易?排队3个钟头,看病3分钟,医患关系怎么可能改善?”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在两会期间犀利指出,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稀缺、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分级诊疗不健全,再建多少个三甲医院能解决13亿人的看病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丁洁再次发问医改。
2009年4月,原卫生部印发《关于医师多点职业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我国的医师多点执业正式启动,近5年时间过去了,国内主动申请并获批多点执业的医师数量并未如预期的那么多,更多的医疗机构与执业医师采取了观望和迟疑态度。
“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因素是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与推进力度。多点执业作为医师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找到一条适合国情、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对降低监管难度、控制医疗风险起到关键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璠如是说。
刘璠建议,要加快修订相关法律内容,明确医师多点执业的合法性。建立多点执业条件许可制度,有效保障患者权益。尽快明确省域间多点执业审批流程,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降低多点执业给医师增加的医疗风险。采取多点执业签约制,明确医师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权利义务。健全考核管理体系,强化对医师和医疗机构的行为监管。
在刘璠看来,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科学、规范、稳步的实施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平稳有序流动,对促进基层医疗服务提升、转变群众就医习惯、缓解“看病难”问题具有积极意义。